◆《楞严》一经,由阿难发起,作我们的模范。经中着重说“淫”字,由这“淫”字,说出很多文章来。
◆以我的愚见,最好能专读一部《楞严经》,只要熟读正文,不必看注解,读到能背,便能以前文解后文,以后文解前文。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,由无情到有情,山河大地,四圣六凡,修证迷悟,理事因果戒律,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,所以熟读《楞严经》很有利益。
◆现在是末法时代,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?不如熟读一部《楞严经》,修行就有把握,就能保绥哀救,消息邪缘,令其身心入佛知见,从此成就,不遭歧路!又全经前后所说,着重在一个“淫”字。说:“若诸世界,六道众生,其心不淫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汝修三昧,本出尘劳,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;纵有多智,禅定现前,如不断淫,必落魔道!”看《楞严经》若不归宗﹝指“淫”字﹞,跑马看花,就不中用。要读到烂熟,就能以后文消化前文,以前文贯后文,前后照应,则全经义理,了然在目,依经做观,自得受用。古来行人,从此经悟道者很多。温州仙岩安禅师,因看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,当时破句读云:“知见立,知即无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。”于此处有悟入。后人语师云:“破句读了也!”师云:“此是我悟处!”毕生读之不易,人称之曰“安楞严”。希望同参们,无论老少,常读楞严。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,时闻世尊说法,就和阿难作同参!
◆方才有几位询问《楞严经》义旨,玆乘大众在此机缘,略说概要。此经原有百卷,而此土所译,只有十卷。初四卷示见道,第五第六卷示修行,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,最后并说阴魔妄想。
◆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,而佛首明诸法所生,惟心所现。因阿难尊者见佛三十二相,如紫金光聚,心生爱乐。佛问其将何所见,阿难尊者白佛言:用我心目,由目观见如来胜相。佛问心目何在,阿难尊者白佛言:纵观如来,青莲华眼,亦在佛面。我今观此浮根四尘,只在我面,如是识心,实居身内。佛告心不在内、不在外、亦不在中间。若一切无著,亦无是处。
◆诸修行人,不能得成无上菩提,皆由不知二种根本。一者无始生死根本,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;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原清净体,则汝今者,识精元明,能生诸缘,缘所遗者。由诸众生,遗此本明,虽终日行,而不自觉,枉入诸趣。应知诸法所生,惟心所现。一切因果世界微尘,因心成体。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,皆由客尘烦恼所误。
◆至葱蒜五辛,不可进食,未免助长欲念。所谓除其助因,修其正性,更加增进,自能渐次成就。更须自己勤奋,不可依赖家人。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,舍其富贵,出家从佛,希望佛一援手,即能超登果位。讵知仍须自己修悟,不能假借。
◆不过吾人如能发心勤修勿怠,则由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以至十地,亦自得步步进益,以达等觉妙觉。而三界七趣,无非幻妄所现,原本不出一心。即一切佛之妙明觉性,亦不出一心。是以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香严童子可说即是我鼻,憍梵菩萨可说即是我舌。二十五位圣贤因地,虽有不同,修悟并无优劣。不过现在时机发心初学,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势至菩萨,及第二十五之观世音菩萨,二种用功方法,或更相宜。
◆观世音菩萨于阿弥陀佛退位时,补佛位。而大势至菩萨则候观世音菩萨退位时,补佛位。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圆通,吾人学习应念阿弥陀佛,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。因十方如来,怜念众生,如母忆子,子若逃逝,虽忆何为?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母子历生,不相违远。若诸众生,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。
虚云老和尚:
虚云老和尚,俗名萧古岩,字德清,别号幻游。清道光20年,公元1840年,出生在福建泉州,出生时母亲就去世,后由庶母抚养长大。父亲萧玉堂公宦游福建,在永春州衙任幕僚,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。虚云禅师幼时,从师读儒书,17岁离湘至闽,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,拜常开为师。次年依妙莲(1824-1907)受戒。
清光绪十八年(1892)受临济宗衣钵于妙莲和尚,受曹洞宗衣钵于耀成和尚。出家后勤修苦行。27岁离鼓山,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访耆宿,研习经教,参究禅宗。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、四川峨眉山、拉萨三大寺,并由西藏到印度、锡兰(今斯里兰卡)、缅甸等国,朝礼佛迹。由缅甸回国,朝拜云南鸡足山,经贵州、湖南、湖北等地,礼安徽九华山,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,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。
光绪二十七年(1901)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。后至鸡足山主持钵盂庵,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,至宣统元年(1909)自北京请得《龙藏》全部回鸡足山,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寺。
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,出现逐僧毁寺风潮。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,虚云只身与其讲理,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。民国七年(1918),虚云自南洋请玉佛回祝圣寺,并重建庙宇。此后,应滇、粤、闽军政大员之请,曾移锡昆明华亭寺,住持鼓山,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。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,历时3个多月。民国三十二年冬,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。
1952年4月虚云离云门北上,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,并被推为首席发起人。1953年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,虚云被选举为名誉会长。是年,虚云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。1959年10月13日,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。世寿一百二十,戒腊一百零一。
在现代佛教史上,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,历坐15个道场,重兴6大祖庭,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,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,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。
当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曾开示道:「现正是末法时代,你到哪里参访善知识呢?不如熟读一部《楞严经》,修行就有把握,就能保绥哀救,消息邪缘,令其身心,入佛知见,从此成就,不遭歧路!」
宣化上人也曾开示:「在末法时代,一切天魔外道,魑魅魍魉、山妖水怪、所最怕的就是《楞严咒》。《楞严咒》是破邪显正的神咒,而《楞严经》即是为《楞严咒》所说的一部经,是佛教的骨髓。人若无骨髓,一定会死;佛教里若无《楞严经》,也可以说就无佛法了。所以在此末法时代,最好护持正法的方法,就是把《楞严经》能背出,《楞严咒》更要能背出,能背诵能读念,滚瓜烂熟,尽量发挥经中妙旨,一一为人演说。各位为了护持佛法,一定要把《楞严经》读得熟之又熟,随时随地可背可讲,此才不愧为真佛弟子。」
「如果能像读书那样读经典,那么三藏十二部就很容易背熟。可是出家之后,认为这样就够了。或者念佛,或者参禅,或者参禅,或者持戒,或者想学密,所以就不读经典了,因为忽略读经的重要性,所以一代不如一代,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,这是佛教之不幸,如果再不实时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,那么佛教的前途就不堪设想了。」
由虚云老和尚与宣化上人语重心长的开示中,我们可以明白读诵《楞严经》的重要性。但《楞严经》辞藻华美,文义深奥,对想研读楞严经的人而言,往往是一种障碍。**老法师曾开示:「民国初年,提倡白话运动,使全民语文能力大为降低,连佛经都很难读。」;当代佛学大师南怀瑾更有「白话出,楞严没」的感慨。但其实只要方法正确,现代人仍是具有读《楞严经》的能力。
虚云老和尚开示道:「以我的愚见,最好能专读一部《楞严经》,只要熟读正文,不必看批注,读到能背,便能以前文解后文,以后文解前文。」
虚云老和尚提到「要熟读正文,不必看批注,读到能背,便能以前文解后文,以后文解前文。」和王财贵教授说的「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」、「首先只读原文即可,不必读批注,以免搅杂」、「前句不懂,后句不见得不懂。无论从前面懂起,或从中间懂起,甚至从后面懂回来,均无妨害」,彼此真是不谋而合!
《楞严经》辞藻华美,义理深奥,若有人读诵过《楞严经》,当第一次读时,一定可以体会到,岂只是「连续几页都不懂」,只怕「连续数卷都不懂」也很正常。但若以「熟读正文,不强求懂」的方法研读,不懂得部份就「一一含糊过去」,便无义理深奥难懂的问题。只要是一般人愿意去读,持之以恒,必能深入《楞严经》。
《楞严经》共有十卷,若每日读三卷(熟悉后)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,如此一个月可读九次,半年约可读五十余次,若能将《楞严经》读完五十遍,则对经文应会有一定的熟悉度,虽未能完全明白整本楞严经,但对《楞严经》的经义必有所体会。此时再来看白话翻译,则较容易明白。若是将《楞严经》读完百遍、千遍,即使无法一字不漏的将《楞严经》背出,对经文也应有八、九分的熟悉,可以随时「举其例」。个人读诵《楞严经》有一个很深的体会:不是聪明的人能深入楞严经,但有恒心的人必能成功!愿所有的人都能将楞严经读熟,让正法久住。
推荐阅读:
· 梦参老和尚《楞严经》:住山被烧掉后,为何反而明心见性呢?
网友评论
圣空甘露公众号
佛成寺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