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大德:
照见五蕴皆空,照见十二处皆空,照见十八界皆空,照见十二因缘皆空,照见四谛皆空,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。是说从五蕴凡夫法、二乘法、一直到菩萨法都不可执著。只有把不同层面的执著去掉,才能真正地度一切苦厄。所谓不同层面的执著,就是说凡夫有凡夫的执著,缘觉有缘觉的执著,声闻有声闻的执著,菩萨也同样有菩萨的执著。执著是什么呢?就是与实际、空相相违背的那些观念,也就是局限性。只有把不同层面的局限性一一加以突破,才能真正度一切苦厄。
《心经》可以用一个“空”字来统率。“空”不是没有,如果把“空”当作是没有,那就大错特错。“空”是不执著,是把一切法缘生缘灭的道理,圆满无缺地理解清楚。在真理上,一切法平等无有分别,离一切相。只有把真理上的种种虚妄分别去掉,才能真正无挂无碍。
前几讲讲了《心经》的提纲,讲了三科法门、十二因缘,四谛的道理也简单地提示了一下。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法是佛教的根本法门。佛陀成道以后,第一次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,就是说四谛法。苦、集、灭、道四条真理,是佛教思想的支柱。所谓“初转法*”,就是宣说四谛的道理。四谛的道理不仅仅是声闻乘需要修行体悟,它可深可浅,从声闻一直到菩萨都需要修习。因为四谛法门把世出世间一切因果,以及世间所要断的、所要修证的都讲明白了,所以不管修哪一法,都离不开四谛的道理。
苦,是人间的现实,也是凡夫生命、生活的现实。生为苦本。苦从何而来呢?从集而来。集的什么东西呢?集的无量劫以来的无明烦恼恶业。集为因,苦为果,知道了苦果就要断苦因,不断苦因,苦果就永远都改变不了。所以说“知苦断集”,想要消除苦果,就要先从不种苦因开始。这是世间的因果,是从果说到因,因为“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”,只有从现实的苦果说起,才能够触动凡夫的灵魂,才能够联系到生活的现实,知道苦是什么。
苦的种类多种多样,有所谓三苦、五苦、八苦、无量诸苦。上了年纪的人,对苦的感悟会很深刻,很真实。如果要说这一肚子的苦水,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。怨谁呢?谁也不要怨,就怨自己种下了苦因,所以就一定要吃这个苦果,这是自作自受,不要怨天尤人。我们每一个人,都在吃自己种的苦果子,尽管苦的程度不同,但没有一个不苦的人,没有一件不苦的事,没有片刻不苦的时间。人就生活在苦海之中,在苦海里面飘流。彼岸在哪里呢?何时才能渡出这个苦海呢?懂得苦果从苦因而来,再不种苦因,就可以慢慢地改变这个苦的现状。如何来断苦因呢?就要从修道开始。为什么要修道呢?因为修道可以证涅槃。
世间的因果是知苦断集,出世间的因果就是慕灭修道。灭就是灭苦,修道就是断集。修什么道呢?就是三十七道品,就是八正道。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当中八条通往解脱之路。过去我曾经专门讲过三十七道品,在一些小册子上有记录,各位可以找来看一看,这里就不再重复。苦要灭,集要断,灭要证,道要修,但是记住不可执著,有执著就有障碍,有执著就有局限性。有病要吃药,但病情是在不断变化,药方也要随时调整。如果始终坚持那一味药,那就执药成病,是冶不好病的。世间治病都不能有执著,修出世法就更不能执著。我们修出世法的目的就是要破执著。在诸法空相中,不要执著有。苦可灭,集可断,灭可证,道可修。无修而修,无证而证,一执著就成了毛病,一路走过去,自自然然归家稳坐。
“无苦、集、灭、道”,这句话是要扫除苦、集、灭、道上执著的观念。要实证诸法空相,不可执著十二因缘的法门,也不可执著四谛的法门,有执著就与二空所显的真理相违背。二空者,人空,法空。人要空,法要空,我执要空,法执也要空。
十二因缘与四谛是二乘的法门,智与得是菩萨的法门。菩萨的法门要证真空实相,也不能有执著,所以说“无智亦无得”。“智”是能证的般若,“得”是所证的二空所显的真理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诸法空相,只可无心得,不可有心求。从“照见五蕴皆空”开始,一直到“无智亦无得”,把从凡夫、二乘到菩萨所要修证的真空妙理,尽皆表述出来。
下面一句话“以无所得故”,就是对前面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四谛、十二因缘的一个总结。“无所得”,就是般若的相。有所得总有局限性,总是局限在某一点上,只有无所得才是无所不得,尽虚空遍法界,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,没有一处不是般若智慧的显现,所以这“无所得”,或者说这“无得”二字,既是对“无智亦无得”这一句的一种描述,更是对前面七个“空”字、六个“不”字、十三个“无”字的总结。“无所得”不仅仅是指“无智亦无得”这一句,是从“照见五蕴皆空”开始,一直到“无智亦无得”都包括在内。
“以无所得故”,要翻译一下就是说,因为具备了二空所显的真理。“菩提萨埵”是菩萨二字的全称。菩提是觉悟,萨埵为有情,菩萨者觉有情,就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。以无所得故,“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”菩萨具备了无所得的甚深般若,所以能够依般若而到彼岸,既到彼岸就心无挂碍,正因为无有挂碍,就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得到究竟涅槃。如果说是有所得的话,这一切都不可能成为修菩萨行者的清净的生命现实。
这句话虽然念起来很容易,但做起来可是千难与万难。仅仅就那一句“无所得”来说,我们凡夫在开始修行的时候,都是希望有所得。总是希望见光见瑞,见到天神、护法,见到菩萨,见到佛,希望做好梦……这哪里是“无所得”。如果执著在一个好梦上,那么你永远都停留在做好梦的这个地方,也就不会再有进步。因为你认定了那就是正确的,也就仅仅是满足于做一个好梦。下一步呢?你就希望天天做好梦,如是而已。我们修行的人,一定要从这里跳出来,要舍掉。不舍掉,就老是在原地踏步走。舍掉了第一步,才能迈出第二步、第三步,要不断地向前走,不能停留,不能有所得。即使是证得了初地、二地,一直到十地的菩萨,最后还是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,还是无所得。为什么呢?心等虚空,量周沙界。一切都是自己的家珍,一切都是现成茶饭。有所得,心中就有挂碍,无所得,就心无挂碍。
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”,这是人间的美景。“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”。如果有闲事挂在心头,看到春花秋月,看到夏风冬雪,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遐想。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诗人看到月光,就想到故乡。为什么呢?就是诗人心中有挂碍。看花亦是如此。
心有挂碍就有恐怖。什么恐怖呢?患得患失是恐怖,悲欢离合是恐怖,生老病死还是恐怖。心无挂碍的人,说来就来,说走就走,一切顺势推移,了无挂碍,无有恐怖,也就能够“远离颠倒梦想”。颠倒梦想是什么呢?是从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这十二因缘,无量劫以来流浪生死的种种过程。在睡梦中觉得花好月圆,觉得山清水秀,觉得人间值得贪恋,子孝孙贤,家财万贯。一觉醒来,原来都是颠倒梦想。远离了颠倒梦想,就得到“究竟涅槃”。一切苦再也不会干扰自己这方寸之地。
我们学习《心经》,要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,运用这些道理来指导修行、生活,指导我们远离颠倒梦想,得到清凉自在。
网友评论
圣空甘露公众号
佛成寺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