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烦恼虽然是空性,本无自体,宛如一阵风,来无影去无踪,无可捉摸。但是只要心里有烦恼,一定不自在。所以修行就是在修「心中没有什么事」,没有「我怎么样」。
·某在家弟子:来日若能得志,必定光扬师父您的名声。
老和尚:阿汝得。(你自己有所得,我没感觉。)
问:「阿汝得」是什么意思?
老和尚:……。(未答)
·如果我们真为修行,龙天护法自然拥护,自然身心无所畏惧,外物亦不能伤害我们。真正有修行的人,心无种种心,众生皆乐见,人人皆有缘。
·有了修持,戒定慧具足,韦驮菩萨拥护你,嘴一说出来,鬼神听了也能出苦,才能自度、度众生。
·修行要修到口说出来就能成,说这样就这样。我没讲我在做什么;人见了我或听我讲一两句话,就深深感动。
·出家人衣食住要能淡泊。眼假装没看见,耳假装没听到,像个傻人,这样修下去,韦驮菩萨会拥护你;你到何处,人见如佛,如要建道场马上有人拥护。
·有修持的人是不容易被看出来的,最后修持有成就时,就能感动很多人。感动许多不信佛教的人信佛,这样才是出家人的正当做法,才是度众生。度众生不是去与官员拉关系的。
·弘法利生不是在口头上说的,只要修持得好,自然人家看到你就会起欢喜心、恭敬心。
·度众生不是用说的,不是拿个什么东西来弘法;要修到无形中感化人,就是坏人一见则起深信,不用口说。
·这个「度众生」真不容易。我们把慈悲心发出去,他要肯接受,才会受我们度,他不接受就无法度,所以一切要自自然然的,要他看到我们会欢喜。度众生要随缘而化、慈悲为怀,度众生是顺其自然的,所以这个「缘」就很重要了。
·做为一个出家人,是要在日常生活的食、衣、住、名利等,各方面放下、看得破,淡泊一切。由自身的种种作为、表现,去感动众生,去做一个天人师的表范,赢得众生的恭敬,更以此苦行利他的胸怀,去圆满他人、利益他人、感动他人,才是一个出家人的行仪与度众的正确方法,而不是耍法师的架子,要吃得好、住得好,样样去劳烦他人。一个法师若是对自身的衣食、名闻、利养各方面,样样不能彻底看破放下,那么他在自度度人的方面,还是存在着种种困难。
·出家人一切无事,住在自己的寺庙,安住自己的本份,随缘利益众生,否则即超越本份。若与信众牵扯,虽名为度众,实为尘劳之事。这样的度众方法,不但永远度不完,而且本身也会被牵入尘劳烦恼中。
·一个修行人在自度期间,必须衣、食、名、利、世间情爱种种,都能放得下、看得破。可以无挂碍,可以自处解脱,而不受牵绊、不受缠缚,才算是自身已了,才可以出来度众接受供养,再把此供养转施为利益众生的事业。
·度众生要随缘,并不存有「度众生」的心念,一切自自然然。
·度众生不是简单的,不是「社会款」像老师教学生。
·现在的寺院经营或是度众的方式,大都是用世俗法的。如果要如法,只有反求自己,自度成就,众生见了自然起欢喜心;所说的话,都能被众生所信受,且天龙八部自然拥护。度众利生,不是在口头言语上度。
·心里包藏什么都有,要用时就有,没用时就没有。这就是空即是色、色即是空。
·某居士:听说这里要重建大殿?
老和尚:信徒们发心要建,就给他们建。我没有挂碍;我不会高兴,也不会嫌烦。
某居士:假如办一个佛教教育机构或一个禅堂,在山林好呢?还是都市好呢?
老和尚:不要说我们要做什么。还有色相,就还有执着。
某居士:您老人家在这里方便说法,还不是在办教育?
老和尚:这个承天寺也不是我的,如果是,我就成了守庙的庙公了。
某居士:您这一生弘扬佛法主要的大愿为何?
老和尚:我一天到晚坐在这里,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?
某居士:这是大禅师的作为……。
老和尚:多大?最大也只不过我的椅子那么大。
·出家人不要喜欢衣、食、住充足,若贪享受则容易懈怠。出家更应该努力,看是否能了生脱死。受戒是修戒、定、慧,看是否能修到「到哪里都很自在」,随处都可度人,到处受人恭敬。
·出家了非比在家人,要看破名利、淡泊一切、不去攀缘。修行是自自然然的,你修到哪里,韦驮菩萨自然拥护你到哪里。要尽心常住的事情,才能增加福慧,否则一辈子不能了脱。
·在修行方面,不管走到哪里,都受到别人的欢迎,这是因为韦驮菩萨的拥护,所以到处受人尊敬。有修行的人,不一定要自己发心建个大寺庙;有修行的人,跑到深山里,不管有没有吃的、穿的,都会有韦驮护法拥护来建成大的道场。
·老和尚常提醒出家弟子不能贪求名利。
而徒弟们认为:师父如今名声远播四海。
老和尚:我也没感觉。
·不要钱,才会有钱。
·师父每样都没有,(没口才、不识字、身材瘦小)但一切都很自然,自己也想不到,做什么事情都没去化缘,还盖寺,这些钱从哪里来?但这不是说「我」,不是「我」。我们要修到那里,我即使修到那里,还是说我在念佛。不能说我怎样,否则贡高心就跑出来。所以时时刻刻不要有个我,说我怎样怎样。自己的心念自己要知道,不可自己起了贡高心自己不知道。
·××师盖寺也是自自然然,她还不知道自己在盖寺,这就是无色相的。(某师没有「我在盖寺」的念头)盖一间寺不是那么简单,不是用纸贴起来的,还要再演一出。法师还得要教人什么什么,庄庄严严、规规矩矩……。而××师不懂规矩,但这些都是自然的。(某师并不懂这些威仪、应对)你们要会修,修到那些戒神在拥护,有韦驮护法、护法诸天被我们感动。不要的才会有,才会自然,这是我们看不到的。(建寺不是用强求的)
·有位法师来请问老和尚:我在中南部的大殿盖好后,该如何做弘法利生的事?
老和尚:不必挂碍那么多。盖好也是这样,不盖好也是这样,要办自己的事;这承天寺也是一样,盖好也好,不盖好也好,我也是这样,想走也就走。
·老和尚的某位在家弟子充满了弘法利生的热情。自组一个佛教共修团体,花了三十几年的心血,但后来因人事关系,而未能圆满如愿,终告解散。但他不认输,还一直念念不忘要做什么什么……。
老和尚劝他:「××!一切放下,听其自然。」
·问:《心经》上哪一句话最重要?
老和尚:观自在菩萨……「观自在」最重要。修行人不管到哪里都要保持平常心,都能无挂无碍,清净自在,修行就是要修这一点「自在」。
·菩萨度众生、感应众生,都是以无形相的方式,在不知不觉、自自然然中度的。并不一定用语言或行动有相地度众,像佛殿中的观世音菩萨,在那里端坐无为,却度了许多众生来拜佛。
·为度众生则恒顺众生,像哄小孩一样。其实师父并不需要什么,很多是为了给众生种福田的,众生见到师父生欢喜心,但师父自己也不知道。
·修要修到自己没有做什么……。(心里无所得)
·承天寺是自自然然的,这里住这么多人,我没有感觉在度他们。
网友评论
圣空甘露公众号
佛成寺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