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学佛,是师父开示一句,自己要有所觉悟、体会,不是说得多,说多了,那还是在绕圈子。自己有烦恼要自己解脱,把师父开示的话拿来应用、来「解」。不是师父说一大堆,而是自己能够灵活应用,把「念头」转过来,就是找到直通西方的路了。
·念头从何处来?念头从「无明」来,从六根门头而起,也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去看、去听、去分别时,念头就来了。
·好也笑笑、坏也笑笑,好坏是分别出来的。如遇高兴欢喜,就问自己:「是什么人在欢喜?」如遇烦恼,就问自己:「是什么人在烦恼?」遇有烦恼或有什么不好的念头,就向自己说:「又来了,又碰到了!」然后要念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,又说:「烦恼快走!没这回事!」这样自己以心治心。
·看得破,即是空。
·修行要过劫数,一劫一劫地过,很苦。业障来也是一劫,病苦也是一劫。如果能忍,这个劫数过后,脑筋一转开来,正念就会出来。则时时刻刻一看到这个娑婆世界的事情,自己就会去解决,就知道眼所见都是有生有灭的,就一直念佛,这不生不灭的灵光就一路到西方。
·佛法是行到哪里才说到哪里。如果还没行到那里就说到那里,就是追求,追求却不追求好的,而追求坏的(心里有不清净的企图心)。故出家要拿出愿力行,行到哪才说到哪。
·诵经,不是光唱唱就好了,要去体会意义。讲是这样讲,还是要修到自己「动」到就知道——自己悟出来的,否则大家都很执着(指看经书)。苦行不是简单的,不是一直做,一直做也不是办法,一直拖,拖到死也是拖。
·光是这样做做吃吃、吃吃做做,如果不去「觉」,仍不能悟道;对种种的事事物物、形形色色,必须要真正看破才有办法。如果烦恼挂碍娑婆世界这形形色色,就无法得清净心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三心未了滴水难消。
·没根基的人,烦恼一大堆。即使你跟他讲,也是听不进去,还是脑筋转不过来。
·听开示,不是说听得多不多,而是听得进去、听不进去,听得进去,也要会应用。自己会去觉悟到的,是有根基的。如果没有根基的,很多烦恼。会听的,开示才有用,如不会听的,开示也没用。
·出家吃苦,在家也吃苦,所不同的是——出家,这个心有在「转」,时时回光返照,念头一起,便即时反省。
·有根基的人出家就很清楚,很能体会出家与在家的好与坏,没根基的人则不能体会出来。若不能去「体会到」,虽然是出家,仍是在外境上修,心随境转,还很危险。
·听师父开示觉得很好,好是好,好是师父的,还是要自己去行,自己去「体会到」。修到了有正念,就会很清楚,耳朵听到好音、坏音时,就会感觉到不顺好音;不随顺附和自己心意的好音,而能把坏音拿来修。修就是修这些好音、坏音自己会把握。
·讲是讲,你们听是听,要修到自己会知道。什么事情动一下,这个正念就会跑出来、会知道,才不会烦恼、执着。贡高挡住,智慧不开。修是从自己的行、住、坐、卧,修到自己会悟出来,什么事自己会知道,这才有办法。不是用讲的来听而已。苦行不简单,也不是像牛一样一直拖,一直做也不是办法。但至少牛做到后来也有一个「觉」出来,你不会耕田它也会教你,也是一种觉。牛有角,会转,虎还怕它。所以要苦行、舍身、念佛、不执着、不怨妒,我们慢慢修,也会有正念「觉」出来。
·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等苦,如果有愿力修苦行,以后会有小神通,有一个「觉」出来,有一个正念,什么事该怎样皆会知道,自己会有所觉,自己就有主。做多做少不管,要尽心尽力。
·一边工作一边念佛,就会「感觉到」有地狱、因果、轮回等,才会警觉应该赶快念佛求生西方。
·念佛是在念我们的心,把心静下来,这个心能随时保持在「定」中。用功就是用这个心,了生死也是这个心在「了」。
·我们的心要如何转境呢?就是多念佛!常将「阿弥陀佛」念在心头。不要烦恼没有时间修行,若能行、住、坐、卧随时都在念佛,就是修行。
·身、口、意要能做到三位一体。
·修行过程都会遇到许多境,如果对境当时,一念转不过来,不但无明会起,烦恼也跟着来,而修行就是在修这一念转得过来。所以念佛这「一念」要保持得好,时时刻刻都以阿弥陀佛念在心里;以念佛来伏无明烦恼种子,对境转心,这个心不起分别、无好无坏,这就是「定」。
·我们修行要一心、要专心,一心就是时时刻刻依这个「阿弥陀佛」来行持,就能保持一心;不去想别的妄想,只想到阿弥陀佛就是一心。这样,在白天时,遇到种种的缘、种种的境,我们的心就有主,白天若有主,做梦时就有主;做梦时有主,在病苦时也是会有主,有这个功夫,才不会被病苦所转。若在病苦中有主,有主就是心,心都能够念佛,不会被这病苦、烦恼所转,那在临命终时就有把握。
·外境是动的,里面(心)是静的,才是修行,才有正念,就不会给外境转去。
·凡事不是光用嘴巴说,或是去分别的。而是修到那里,就有智慧来「觉」。
相关视频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