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修苦行是要培养这个「愿」。看有没有这个愿?业障少的人,愿力就会发出来,诸佛菩萨成道,就是依这个誓愿。
·苦,才能看出我们的道心。有愿才有承天寺。
·我们修行,吃的苦难有多少,福报便有多少。福的深浅,视所吃的苦多寡而定。
·修行就是要吃亏,才会有进步。
·在社会做事须守信,不可贪,尽心尽力,要忠心,替人做事能尽忠,则老板会重用你。学佛也是如此,对佛有虔诚信仰则佛会护佑我们。做大生意、能和外国做大生意,这也须有好信用,能为老板所重用,老板会提拔你、栽培你,则你的事业可慢慢扩大,甚至与外国人做生意,前途不可限量。读博士不可只顾你一身,须吃苦才能有成就,有苦,别人才会信任你,如此则能出人头地,前途不可限量。所以凡是能苦行苦修的,前途一定不可限量。反过来看我们出家人也是如此,佛菩萨都是用苦行,不是选什么人才,不一定要读佛学院才能成就。佛菩萨都是从苦行中,体会、磨炼、苦修出来的。
·《心经》包含的内容很大,要自己去体会,自己去「行」,到了自然明白。
·许多居士读大学,很深信佛法,会讲会写。而我们出家人须修苦行、戒定慧,以无形的方式来感化人,使得大学生对佛教有个衷心信仰。若不苦修苦行,则那些大学生能讲能写,比你强,怎会敬重你?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了生死。了生死就得修行,修行就要能吃苦。不能吃苦、不知修行,生死不了,来生又在六道轮回中。
·修苦行,修苦行就要有信、愿、行。
·要苦行才能得到智慧、佛报、福报。佛报——人家看到我们会生欢喜心、恭敬心。福报——人间供养,但要惜福,不能太奢侈。虽然有福报,但要有度量,好的给别人,不可执着。
·谈到修行,不管古今,都要吃苦,并且经过若干劫。如释迦牟尼佛,人家要求布施眼睛即给眼睛、人要鼻子即给鼻子,如此牺牲,若干劫才成佛。
·修行谈何容易!要想当一个修行人,不是那么简单。现在我们只能说做苦工苦修而已,我们贪瞋痴慢疑未断,现在只是借职事磨炼我们的心志,等断了这些,那才入道。
·受戒学佛、祖师的行愿,又有经书让我们看,看有没有一条了生死的路,世俗的书我们都在未出家前读过了,修行就是不要再生娑婆世界,再受轮回之苦。我们知道是父母生了我们,但父母未生我们之前,我们在哪里?现在了不了解死要到哪里去?现在来出家,就是要找一条出生死的路,不要再来轮回。要了生死,就要淡泊各种欲望,学戒才不会乱做,才有规矩,认真做,不放逸。我们谈苦行,苦行是我们的祖师普贤、观音、文殊、地藏这些大菩萨的行愿,今天就照这些大菩萨的行愿来修行。
·出家要有愿力——愿成佛度众生。依这个愿力去行才能成就,否则出家没有愿力,不会有什么结果。念阿弥陀佛,也要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。
·学佛要具足信、愿、行,仅有信还不够,还须要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。这样遇到业障逆境时,才有办法以这个愿力来坚定自己,不致退道心。只有信念而无愿力的人,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。遇到逆境时,要以念佛来克服它。
·虚云老和尚朝山时,赤脚、一张椅子、背着包袱,忍饥过日,朝到哪里算哪里,明天的明天再说,心中无所住,都有龙天在护持。我们就是没有愿,有愿则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到。
·现在的人和以前的人大不相同,以前的人道心十分,现在的人道心才一分。
·出家饭是不容易吃的,若要吃得稳,应当好好修行,否则将失去这饭碗。
·在社会上经过一番磨炼,来这里更进一步地修行,修忍辱,比较容易与别人相处。要有信心,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佛,就会有愿力,才会更精进。
·我们今天穿这套出家衣服,也不知修了几万劫所得来的福报,不是简单的。但如果不依佛法修持,则会堕得很深,比社会人更深。若身上虽然穿这套衣服,但没有具足这些福报(即硬穿的),则会觉得很不舒服,浑身不自在。
·要有愿!有愿,脑筋总会偏向好的,不会偏往坏的——散乱心、爱情爱别、眼、耳、鼻……等等。有愿,善根就会跑出来,否则总是在追求。我们也是在追求,但是看情形,如果追求佛教的寄托还可以,如不是追求佛教的寄托,就差很多了。佛教中有的人去拿个博士,要统理大众也不容易,你们要自己去想。……其实我现在要到日本拿个博士学位还来得及。
·念佛,佛菩萨才会慈悲加持、度我们。如果还要去学英文、日文,这些都是外面的东西,不是我们出家人的东西,这些都是外境,还要去轮回。师父要你们这样苦行,是要度你们,要多念佛。佛号念多一点。
·在家人看不懂,以为我们很苦。如果道心不坚固,就会感觉像处在活地狱一样,什么都不好、不自在,又有烦恼。有的道心比较坚固,但以前的种子还在。师父讲是讲,你们听是听,外境的影响还是很大。
·一天是一天的功德,一分钟也跑不掉。一分钟是一分钟,一日是一日,一年是一年,随业所转。虫也和我们一样,我们也做过。
·出家饭要吃得稳,就应当切实苦行。
·修行的路虽然艰辛,不如俗家自由,但却载着我们步向西方,去见阿弥陀佛。
·要有菩萨的精神,要做一位菩萨,不可以自己好就好,不管别人死活。应该把别人看得重要,自己没关系,要利益他人。如果只利益自己,无明烦恼就会一大堆。
·为别人吃苦,才能发菩提心。
·出家须修苦行,修戒定慧。许多人去受了戒,便自以为做了法师。受戒就是要自己遵守戒律,持戒才有定慧。戒定慧不容易,是依经律论而行,对四生不可伤害它,要慈悲、要忍辱、吃苦。
·有位年轻法师来参访老和尚。
老和尚:有的人拿起扫把时,就觉得这个不须要我来做,这不是该我做的。
这位法师说:我就是这样。
老和尚:这是在装「和尚旦」,没福气。能够在三宝门中做事,这也是福气,要修福。年轻人这样不会进步,贡高心!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大学生,大学是大学,想当博士也要再演一出——做些洗碗、擦皮鞋等卑微低下的事,没那么简单就说我是博士。学佛也是一样,大菩萨在因地修行时,大都做些煮饭等粗活,越笨越被人轻慢的,才越有进步。这才是修行,否则说我在修行,哪有「行」跑出来?哪有那个道行?
·不要因为「苦」而起烦恼,有机会让我们修,是我们的福气,再苦也没有地狱那么苦。
·学佛要有像观音、普贤、地藏等菩萨的誓愿力,做一些人家不要做的事、吃一些人家不愿吃的苦,这样才有道可修。那些成佛、做菩萨的,往往都是那些让人家认为笨笨的人在成就的。
·以前的祖师总是安守卑下,不惹人注意,越是默默无名,越是少攀缘,越是好用功。若是心多攀缘则意根散乱,心多骄满则易失败。道业若不成就,也枉费我们来出家。
·出家是「无色相」的,是粗衣淡饭,是信愿行。没有讲求吃好、穿好、睡好或是去念书,这些是属于社会习俗的形式。我们出家就是要从衣、食、住中去掉我们的贪念,粗衣淡饭,修一些苦行来消业障。过去的佛祖、高僧,他们并不认识什么字,可是他们靠他们的愿力,由这样修行过来,最后自己开悟出来的。我们学佛就该以过去诸佛、祖师修习的方式,来做我们修行的榜样,这才叫学佛——学佛的榜样。否则只一味地念书,念到最后钻不出来。那些秀才、大学士、有学问有地位的人,他们要是进佛门,还是要从扫地、劈柴、学我们拜佛、念佛起步。
·自己不要紧,别人较要紧,为别人不为自己,修行要吃苦。行这个愿,六根才清净,才能发菩提心,愿意利益众生。例如煮饭菜,就什么都会尽心去做得干净。
·修苦行,是从各种职事中去磨炼,在工作中要能吃苦、能忍耐,一次、两次之后,就不觉得苦,并没有感到是在工作,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。若是越做越觉得痛苦烦躁,那就是业障在翻绞。不要以为佛菩萨是多苦,佛菩萨已经从苦行中磨炼得业障尽除,没有苦感,做什么事都很自在,而不觉得在做什么,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。
·修行要修福慧,过娑婆劫要吃苦。没吃苦,业障更加多,受、想、行、识,更散乱。
·修行人绝对要利他,也唯有一切利他的苦行功德,才能脱出人我的限囿,离我相的一切颠倒想、贪想、愚痴想,以及因执我相所起的种种烦恼。由是渐渐得解脱,自性中无量三昧渐渐现前。也唯有如此,一切以利他功德为前提,一切以度脱众生苦厄为怀,则自身无事,心胸渐宽。
·在家有苦,出家也有苦。在家所受的苦没有目的,而出家受的苦,是要了生死,不受轮回。
·我不识字,教你们一些基本的修行方法。你们识字,看些经典及释迦佛、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传记,学他们的修行方法。诸佛菩萨都是有愿的,所以修行要发大愿。修行就是要有愿,诸佛菩萨之所以能成佛,也是以他们的愿力,好比说:「若娑婆世界不成极乐国,我不成佛。」修行要修忍辱,勇猛精进,「心猿意马」要看顾好。
·愿是在心中,不是说出来的,心中就有毅力,照愿去行。
·修行成佛、行菩萨行,乃至广度众生,都是靠我们内心的愿力。如果内心的愿力坚强,必能度过重重的难关而心不退转。如果确实是脚踏实地,有行持到那个程度,自然佛菩萨及天龙八部都会感应拥护,而达成愿望。
·修行最先就是要摄住这个心猿意马、随心所欲的心,不要让它放逸,这很不容易。但我们要发愿,为消这些无始来的习气罪业,要提出勇气努力修苦行。难做的要去做,别人不愿做的,我们要去做,发愿自己要成就,像阿弥陀佛一样,如此的信愿行,业障才会消。业障消,则做任何事情都快乐轻松,不觉得苦,虽住娑婆界,犹如西方境。
·要修苦行。若有愿,肯吃苦,则修行路一定走得圆满。
·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,终有一天要丢弃,是没有用的东西。我们要舍身,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,磨炼它,不要太顾惜它,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。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,他的心会照出自性的灵光,会照出过去的事情来。
·这世间就像一场迷梦,所以什么都要看破。不但财不能贪,贪财,痛苦就随之而来;名也不能贪,贪名也是苦,娑婆世界没有一样我们可留恋的。我们出家人舍下世俗的一切,粗衣淡饭修苦行,做常住的事,利益大众,心有寄托,则妄念不起,业障自消,心无挂碍,一天过一天,这就是修行。
·修行是舍下身心,修一切功德,行菩萨道,发菩提心,发大愿力,粗衣淡饭。活一天,就修一天的行,今天不必挂碍明天的事,万事随缘。
·如果人人愿意吃苦,则人人都可成佛,可到西方,莲花化生,我们出家人这件衣服就是西方衣。
·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一心吃苦来行,越有苦,越愿、越舍身,种菩提因,就会成佛果。
网友评论
圣空甘露公众号
佛成寺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