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在家时什么事都依赖父母,不知天地几斤重。而出家后都是师兄弟,各人领各人的职事,把自己工作做好,较有独立性。
·主要把心先安住在常住,才能办道,无所求、无所执着,便无烦恼。
·在家人整天忙碌地工作,就是追求名利、声望,想在物质上得到享受,吃好穿好住好。而出家人工作,是为了训练头脑,工作不求做多,也不用急,更不是想得到别人的赞叹,也没有在追求什么。
·早晚两堂课诵若能专精,则身心渐定,智慧渐开,能成就祖师,不可忽视。观世音菩萨也是精熟课诵,再发心入厨房当饭头,知道如何将厨房的劳务化为功德之事,作为佛事的修持。否则,经咒不习,一味贪着自私,不能将厨房事化为佛事功德来修持,虽煮一辈子的饭,也难出头。
·在厨房才有行可修,修行就是要修苦行,不然要修什么行?若一休息就爱想、爱吃、爱睡、这个(指头脑)就迷……。
·在厨房是在行普贤行愿的,以前,观音、文殊等诸大菩萨,都是从厨房中苦行出来的。厨房是最能够培福,也是最容易损福报的地方。在厨房要惜福,米泔菜叶不可轻损,不要说丢了可吃的食物没有因果,戒神、监斋菩萨可都把你记入账里,将来还得做鸡、鸭、猪、狗来吃这些。
·厨房的工作,是真属于福慧双修的工作,但在于是否能巧妙的运用。若能把不好的东西,加予适当的烹调,做出来的菜比新鲜的菜好吃,则是修福又修慧。
·领职事必须受过戒,知道戒律因果,才不会乱来。没受戒的,只能帮忙杂务,免得造业。譬如大寮的事情,有监斋菩萨在那儿,可要按部就班来,不可起动无明,与人争吵或乱摔东西,这样不但业障会反绞,而且加重罪业,地狱还有你的一份。
·叫人家做事情是用「按耐」的,不是用管的。说:「这样做比较好适喔!」不是说:「我要这样,你偏偏那样做!」
·处事要谨慎小心,凡事皆有因果。能吃的东西给扔掉或放坏了,都逃不了因果,因果丝毫不爽,谁也替不了谁。各人生死各人了,各人吃饭各人饱。
·东西好的,不要把它变成不好的。这是指常住的东西、使用物,要尽量保存、使用得宜,不要无心或故意把它放坏了。
·信徒拿东西来供养,是来求福的,即使是供养一根草,我们也要以欢喜心接受。如果拿好东西来,我们为了这些东西起贪念,则不能悟道。如果拿坏的东西来,我们把坏的煮成好吃的,则福慧双修。如果没有适当处理,反而批评人家拿这些坏东西来,则自己起烦恼,并且又造口业。
·尽守自己的职事,如果好吃懒做、不尽职,福报用完,业障一到,自然而然待不住。
·在厨房领职事的人,要拿出观音菩萨斗罗汉的精神,不管有多少人来吃饭,总是要想办法弄出来。修行便是在修每天的烦恼。
·做事情要有计划,不能随随便便草率了事,要把常住的东西,做适当圆满的处理。例如一棵树,没有给予适当的种植,误把它糟蹋了,那我们就有过失。
·当执事人不可以贪。贪一根草,滴水也难消,还得轮回生死,稍微贪就有业障。在大陆当执事人都有小神通,如知客师都有小神通,那是到各方参学,在苦行中修出来的。要爱护常住物,一粒米如须弥山。更不是用物质来应酬在家人,使人不敬重。
·不要有这是你的东西,或是我的东西这种分别心。出家人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,一切都是常住的。更不可将常住的东西,或是自己出家后所积得的一些储蓄,拿回去给俗家亲眷,这样不但没有替他们植福,反而是使他们折福。
·自己的职事,尽心尽力去做,能做多少就做多少,不要勉强别人帮忙,因为各有各的职事。自己发心就自己做,如果麻烦别人,说不定会使人起烦恼。如果他自己高兴帮忙做,那就可以。做种种事都是修行,不必计较。
·常住即慧命所寄,有常住才有我们,我们当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,不计生命安危。
·做常住的工作是没有条件的,不要做得怨天尤人。
·尽心为常住,功德种在寺院,则来世还会有福报到寺院出家,保住出家人的身份。
·拿笔的大博士,虽有学识,但不见得就有得吃,而拿大笔的,也就是拿锄头的,只要拿得稳,一定不愁吃的。
·戒本有各个职事的规矩,要详问才不会犯戒,以后担当职事才能胜任、有寄托。
·不要怕得罪人,自己的职事要做好,该说的就当说,不可将佛法当人情(顺水人情),免得落因果。(失人不失因果)
·弟子问:师父教我们不执着,但如果不执着,事情如何能办好?
老和尚:办事情不执着,并不是随随便便做,而是要尽心做,但做过就没事了。如果心一直挂碍、放不下就是执着。不执着才能办好,如执着反而办不好,执着就没智慧,办事情也要有定力。
·苦行就是「行愿」,有愿即不会感觉苦,「无我」就无烦恼妄想,本性就清清楚楚。有法自度才能度他,寺庙住,西方就有我们的份。
·愿力第一要紧,有愿就不感觉苦,无愿就会感觉苦,业障马上到。有愿就「无我」,就会一直做下去,不会想说我现在在做,有没有人看到?否则就是没愿,修坏行。修好行,业障自然会消;心清净,就能安住,不是说对不对,对也给你阿弥陀佛,不对也是。听是听,烦恼要自己断。
相关视频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