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出家,主要在演「忍」这场戏。演得过,就是佛菩萨。
·「吃苦了苦,能忍才有福」,吃的苦有多少,了的业就有多少。
·忍辱是修行之根本,戒律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。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,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,不但增加定力,而且能消业障、开启智慧。
·修行人是——境遇愈坏愈好。出家和在家不一样,出了家是愈苦愈好,修行道路上,有很多和世俗不一样,不是争「对、不对」。以前有两个徒弟打坐,一个坐得很庄严,一个坐得东倒西歪,可是师父拿起鞭子,打那个坐得庄严的徒弟。要是现在的人马上起瞋恨心、生烦恼了,但那个徒弟很惭愧地请师父开示指导。修行不是争「对、不对」,而是要有这种功夫,做对了人家说你不对,你也能接受。(看你是否起烦恼?若不起烦恼,才是真功夫。)
·有根基的人,师父讲他,他知道师父在教他,就会说忏悔!没根基的人反说师父怎么讲他不对,生起烦恼,就想:「还是在家好,有父母、吃好穿好。」假如去结婚演那场戏,结果是再堕落。或者想要离开这里,那以后就没有人会讲他了。轮回是有的,不要以为没有,很苦!
·以前的人,师父试你的功夫,叫你鞋子倒穿。(无理的要求)有根基的人,就会跪下求师父慈悲教导,这是有智慧的人;愚痴的人就硬要倒穿鞋子;没有根基的人,则无明烦恼起,认为师父不对,故意找麻烦。
·如果有人故意找麻烦时,我们应该想:「这是给我修行磨炼的好机会,让我能进道。」不是别人不好,是自己不好,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在分别。
·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比山还要高,今生出家修行就会现前。所以有时候觉得出家后,业比在家多,我们要有力量跳得过去。如果不伏烦恼反而又起心动念,那就又造新业了。
·都是有个「你、我」在争,看能不能修到「没有你我」这种境界。要修忍辱,忍是我们修行的根本,如果不能忍,则徒具出家人的外表。不要常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,这样就不能修心。
·人家侮辱我、欺负我、占我便宜,如果我们能忍下来,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,也不去挂碍它。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,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,又能增长智慧,延长我们的寿命。
·别人对我们越是不好,我们越是要发慈悲心善待对方,要对他越好,越要度他。不可像俗人一般起瞋心、结冤仇,出家人心要无瞋。
·要达五蕴皆空,必须持戒、忍辱、勇猛精进、改脾气和个性。必须打破无明,一切随缘都好,如果起无明烦恼,人我斗争,那就可惜了。
·若自己对,而别人硬说你不对,你也要忍受,也要向人忏悔。凡事承认自己不对,就不会起烦恼,修行就是修这个。否则,钱要给你你不赚——就是说境界来了,你不知修忍辱,反而起烦恼。
·如果有人想害我,我们要想:「大概过去我害过他,所以才这样,我不能再和他结冤仇,我要度他。」凡事都有因果,一针、一线、一句话,皆有因果。
·人家管我们,不论好坏我们都接受,拿他的坏处来回光返照,不被他转走,忍下来,自己六根中会分析出事情的真相,慢慢智慧就会开。
·以后,你们如果在外面,有听到别人在批评我什么,你们不可以跟他们辩驳,因为他们批评的是我,不是你。
·出家就是要修忍辱,如果计较人我是非,这还是属于世俗烦恼的生死轮回因,不是出家解脱的境界。而凡事能行忍辱的人,则智慧渐明,当事情来了,一接触到,智慧就通,就知道该怎么做。所谓的智慧如海,便是由忍辱中磨炼出来的,由此更能引发出神通。
·受戒是受什么?是受忍辱,依忍辱修行是根本。照这样去做,到哪里都能感化人。修忍辱就有德行,不但人见生欢喜,也可感化人。
·什么叫做庄严自己?不起无明是名庄严;内蕴谦卑、慈悲的涵养,行动如仪,是名庄严。
·修行是修在哪里?在结人缘。东西给人吃,结缘不计较,凡事忍让不计较,再坏的人,甚至连一只小鸟、小动物,也要与它结缘。没有人缘,或是相见人不欢喜,都是因为前世没有和人结好缘所致。今世广结善缘,来世便能得到福报。像师父的福报,也是过去和人广结善缘来的,所以这一世,人人见到师父,都会起欢喜心、供养心。
·口,对修行来说也很重要,心好而口不好也是失败。身、口、意好才好,勿论是非,勿执我相,都是这个「我」在作怪。
·修行要修到慈悲相,眼神让人看起来很和蔼慈悲。
·要随人之性,合人之性。
·不要随着外境而去……,六根要守住。任何横逆,就如同西方钱要让你赚,你却不要,境来了,你不知修忍辱,反而起烦恼。什么事都忍得下来,才会进步,即使是自己对,也要向他忏悔,那就是你的功德了。我们都带业而来,还有很多要修的。譬如一个世界当做一粒沙,有恒河沙数的世界,每一个众生都可到西方。要怜悯一切众生,想到他们也跟我们自己一样,也是来修行、来种善根的,对他们要发菩提心,即是慈悲心。
·西方在哪里?在自己的心中。心中无事、无烦恼,就是西方。
·那些往生西方的人,都是念佛专一,而且能忍辱吃亏的人。
相关视频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