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老和尚:宁可帮愚人拿包袱,不为能人的军师。
徒问:为什么?
老和尚:处处君子,处处小人(能干的人,花样咔多)。上上人下智,下下人上智。(越聪明越修没行)(心愈下,道愈高)
·修行人不能依自己的习气来说话做事。如果照自己的习气去行,不但修不到行,更容易造口业。「各人吃饭各人饱,各人生死各人了。」
·较能干的人不好修,因为会常想要怎样、怎样、这样、那样……。起心动念就是不对,因为还有个「我」在,这是「细相」,一念才起,「相」便起。而修行是修香味触法、粗衣淡饭,是看能不能修得头脑清净解脱。
·事事逞能干,样样要占上风的,最后都会失败。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,样样比人行,不接受他人的话(谏言),那么这一生是不可能再有进步的。知识分子总是在思想上转不出来,被自己的思想所缚,而起我慢心。
·做事,不要都认为「我会、你不会」,脸就臭臭不理人家,这是结恶缘;要结善缘,笑笑的。
·即使自己知道,也不能说「我知、你不知」,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态。我还不敢说我知道,我只是分析给你们听而已。
·同修师兄弟间吩咐他人做事时,要依佛法,互相客气,不是用命令式,如父亲命令孩子,或耍性子。
·出家人是讲慈悲的,不是用世俗法来管人,要以行为来做给人家看。
·事事都要能明理,随顺人家,才能指导人,否则自己都不能明理,怎么指导人?我们出家人,要以佛法、佛理来指导教化别人,否则就是「俗家款」,就是世俗化。事情不能随顺人,就是没度量。
·有的人说话令人起烦恼,不能安顿人的心,令人不知如何是好,又要别人听他的。其实他自己听不听别人的?结果他就在那里心烦闷,起烦恼,解不开。
·事情如何才能办好?大家要互相合作,不是用话来耍使人,这一种要避免。要好好讲、讲清楚,以种花为例,不知道的,就做一次给他看,否则事情不但做不好,彼此还会起烦恼。
·做事二个人互相商量,比自己一个人好。做事要有秩序,有条有理。二个人做事(搭档)不要说我会你不会、不理人家,这样就成贡高我慢。
·那些随顺自己自由意识生活的人,往往会失败;不会作却装会的,也会失败。
·不要有骄慢性,有骄慢性就不会进步。说不跟人家攀缘,外表好像很庄严,里面坏念头还很多,嫉妒、竞争等等。
·要与人结好缘,外缘比内缘重要;否则与人结「没人缘」,人家看你就怕。结内缘度自己,结外缘心开阔。
·一个人的个性、脾气很重要,个性好的,到哪里都会跟人家和合,能随顺人家。不过随顺要有轻重之分,如果是坏事,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原则,不要随顺坏事。
·有什么不知道的,应该问师父或师兄,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。
·在俗家,我们是享受惯了、受骄纵惯了,什么事情都受不得委屈,总是固执自己的意思,刚愎自用,受不住约束;而今出家了,便是要把在俗家及无始以来,所带的这些习气种子换成佛种子。而培养佛种子并不是简单的事,要用我们的信、愿、行的力量慢慢改过,拔除习气种子,让佛的种子逐渐发芽茁壮。
·被称赞而不会起欢喜心或贡高心的人,我们才能称赞他。
·那些越是能干,越是有才华的人,越是要卑下谦虚,要以大慈悲来待人处事,才不会失败。
·越是当大法师的人,越是处处要谨慎,在任何时候对人都要尊重、慈悲。
·没烦恼的才算是小小的有点修,能自己控制自己。出家来修还要演一出梦中佛事,即使徒弟众多、官员拥护,这些仍是幻境,不能把这些念头挂住,说我是大法师,法师是法师,出家了,仍要谨慎。讲经说法的人若还有个我,则说的话就是有我相的话。
·不要经常说我怎样怎样,都是这个「我」在作怪。不要说「我」,这还有个「我」。师父修到今天的境界,现在也是无条件,不是说我已修到怎样怎样,你们就该对我恭敬、侍候我怎样怎样。现在年纪大了,才需要人家帮我做事,如果我现在还有力气,我的衣服也要自己洗。(传缘师说:师父七十几岁时还自己洗衣服)
·修行的目的在了脱生死,并不是争名夺利。有些人请大官写匾额,借以打知名度,而师父一字不识,全靠自己苦修而来。
·大器晚成,自己有了一点功夫时,不要想出名。年轻出名,慕名的人一多,如果自己定力不够,很容易出问题。尤其人的情欲高,万一碰上孽缘,是很危险的。
·要发宏愿——别人都先成佛,我才成佛。简单地说:凡事帮忙别人,助别人安住其心、安心办道,把所知道的说给别人听,令他增加智慧,他人先成佛,而我才成佛,不能有嫉妒心。
·如果还「着相」,就还「在性」(任性)。不知道还有什么性要跑出来,好的?坏的?教你们吃、住、穿要简单,随便就好,有的人就会说:「老人(指老和尚)没福气,吃不动,叫我们也不要吃!」其实金子我也能吃得消化。
相关视频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