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一心念佛、吃苦修苦行,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装饰我相。
·修行不是修给人家看的。若是形于外的,你有几两重,人家一秤就知晓。修行是向内不是向外的,要给人感觉不出来,这样我们也好安心办道。
·修行是用心,不是在「练身」(修外相)。
·能够不倒单要有善根,不是简单的。不是说用什么方法去练习、对治的,这是一个有善根的人有心去修行,在「行」之中有一正念自然而成的。若有人想用练习的,就是有一个执着,如出问题,人身难得,误了自己很可惜!
·出家人就是在修六根对六尘的贪欲,解脱色身的束缚,不着五蕴的色相,坐无相禅。如果执着有相坐禅,或有形式的用功,有一个「我」在做什么,则会增长贡高我慢。
·静坐时如有好坏境,都不执着,也不用说。
·出家了要多念佛,不一定要坐禅,功夫不到容易着魔。
·不要学固执,如还有个我,说修得多好,还是……。(未必)
·行日中一食或过午不食,那是顺着身体的自然状况,在饱足清净的情况下,自然不需多食,而舍下一些多余的饮食,并不是勉强去行的。像你们现在,还是一身的无明习气在妄动,所吃的,恐怕都还不够体内的消耗,还谈什么日中一食?不变成饿鬼就好了。
·修学佛法,并不是什么都不要,那会走偏的,师父只教你们念佛(没叫你们练身)。师父以前在山上是随缘,众生能吃则人也能吃,天人供养自然。如果饿了硬忍,则身体会坏。修行是用心,不要去练那种不倒单、不吃东西。
·师父修到现在,一直有一种感觉,即是修行万一走错路,很危险,唯有念佛最好;若想搞些花样不吃饭,身体搞坏了,不能安心修行,则枉费来出家;师父以前搞很多名堂,现在老了,知道错了。师父曾经一个星期、一个月没吃饭饿肚子,但我很少说,怕你们误会,跟着学,你们如果不吃,饥火上升会起烦恼,甚至把身体弄坏。没有了这个假体,怎么修?所以我说你们如果肚子饿,吃几餐都没关系,只要不贪就好。吃饱穿暖就好,修到后来精气神饱足,自自然然可以不吃不睡。今天我饱饱的,香也不知、味也不知,若是贪香、味、触、法,爱情爱别就出来,生老病死就过来了。
·修行不是在忍饥饿,一天只吃一餐,不但体内虚火会上升,身体会亏损,且忍久了,还会堕入饿鬼道(因想吃的念头反而更盛)。了生死哪有那么简单,不吃饭就能了生死,那大家都不吃好了。了生死必须去无明习气,要忍辱,忍辱第一道,这是最重要的,不是不吃就可以了生死。
·出家修行,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识。修五蕴皆空、粗衣淡饭,离香、味、触、法,也不是教你不要吃饭,或越吃越少,而是要顺其自然,要正常,要无所挂碍;如果有「我」「吃多少」的观念,那就是执着了,故意不吃,火气会上升,不能修行。所以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好了,不可贪。
·不要以为出家几年了,要当法师、要闭关闭山。修不到那个程度,什么都还需要,怎么去闭关?闭到后来什么问题都出来了。要勇猛精进地修行,到衣食住都不需要了,才去闭山、闭关,这才有保障、有成就。
·自己精进也不知道。要顺其自然,不能太执着,执着要用功;要顺其自然,自己精进,也不知道自己在精进。
·修行须在不知不觉中进步,一天过一天,无挂无碍、无忧无恼,这样才行。如果还执着我在进步,或做了多少功德,会起贡高我慢,还是很危险。
·不要着相,说:我做了什么、什么……。(我一天朝几次山、拜几拜佛……,我发愿怎么修、怎么度众、我不倒单、持戒过午不食……等等)
·吃、睡随缘,不必去执着佛没念没拜,这也是执我相。
·念佛还有感觉,还知道有念没念,则是执着。
·凡事不要执着,有时碰到某些事,总想要使它比较完美、比较理想,一直把事放在心上,追求、一直追求,这就是执着。
·做事情,也不是一直要追求做得很完美,例如:打扫干净了就很高兴,如果弄不干净就起烦恼,这样,即使让你打扫得再干净,这个心还是不会干净。
·修行不能执着,执着即生烦恼。
·不要执着好与坏(事后结果的成败)。若执着坏的,则永远停留住,不能进步,例如这件事,自己觉得做得不够理想,心里就感到很难过、心不开,一直执着这件事,就无法安心办道。一切都是幻化不实的,过了就算了,若执着即生烦恼。
·要没有分别心,才能去除我相我执,假如执我相,就修不到行。去我相,智慧才会开。什么事都怕怕的(患得患失),也不会开智慧。
·急性容易起无明,丹田也会无力,所以凡事应先定一下心。
·起诸恶念时,不要执着,拍拍自己说:「你不要这样子。」就好了。不可用处罚的方式(太过自责),这样没有用,并且会伤害自己。若执住,则心不开,不能安心办道,要往前进!什么事情都要看得破、放得下!还是把阿弥陀佛挂在嘴边,才是最要紧的。
·办事情除了要有「定力」外,还要「不执着」,才能把事情办好。办事情不执着,并不是说随随便便做就可以,也是要尽心尽力做好它,但做过了,就没事了。如果心一直挂碍、放不下,就是执着,而一执着就没有智慧,容易起烦恼,反而成不了事。
相关视频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