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就是要下心,衣食住都简朴,要粗衣淡饭……
老和尚在住山修行期间,时常会有猴子送水果去供养他,猴子的手一次只能拿一颗水果,如果送十颗水果,就表示猴子很辛苦,来来回回走了十趟,所以,老和尚一直对猴子怀有感恩的心。有一天,有人送了一颗很大的水蜜桃来供养老和尚,老和尚看了就说要送给猴子吃,因为当时寺里正好有一只信徒送来放生的猴子。弟子一看,是这么大的水蜜桃,竟然要送给猴子吃,心里觉得很舍不得,就问老和尚说:“这……送给猴子吃会不会太可惜了?”
老和尚就问他说:“不然给你吃,会不会可惜?”
一个人如果生活越享受,吃好、穿好,就会助长他贡高我慢的个性。个人条件越优越,则我相越是显著。
有所贪着,就有所挂碍。贪名利就挂碍名利的事,不会清净。
我们出家修行要舍贪欲,吃只吃得饱、穿只穿得暖,这样就好。并不是要贪求吃得好、穿得好、睡得舒适,要粗衣淡饭舍悭贪,才能开智慧。自己菜园种的菜,又营养、又无农药、又不花钱,如果不懂得出家生活的意义,还要贪享口欲美味,到外面去买各种形形色色的菜,煮得满满的一桌,像宴客一般大吃一番。不但吃了对身体不利,又花钱损福报,不但不能消除口腹的贪欲业障,反而助长贪念,与世俗人无异,那又何必出家?
我们出家修行,就是要修这些无始以来的悭贪习气,要粗衣淡饭,厨房中能吃的东西不可糟蹋,常住中可以用的东西,就必须加以利用,要为常住节俭,能省则省,不要有这是你的东西,或是我的东西这种分别心,出家人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,一切都是常住的。更不可将常住的东西,或是自己出家后所积得的一些储蓄,拿回去给俗家亲眷,这样不但没有替他们植福,反而是使他们折福。
对厨房煮出来的饭菜,如果嫌好嫌坏地挑剔,不但自己本身会损福报,反而还会增加煮的人的福气。
吃东西时,想想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?怎么来的?想想自己有没有修?如果不怀惭愧心,就是嫌一句不好吃,也是损福。
出家了生死,是要去一切的悭贪,我们粗衣淡饭就是要舍贪,吃只求果腹、衣只求蔽体御寒,如果还贪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贪睡……等,这都是一种痴迷,会堕在四生中。舍弃贪、瞋、痴,心地才能清明,临终时,西方才有份。
人减少过失,便能减少业感,心能安定。出家要知因果、要惜福,能吃的东西千万不可丢弃,否则来世转成猪、狗、鸡、鸭,再来补吃。
所谓修苦行,也就是惜福,不糟蹋任何可用的东西。吃的、用的,都要能化腐朽为神奇,才是功德、才是修福慧。
去我执,从粗衣淡饭做起,淡泊欲望,不要分别。无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相。
修行要能耐劳苦,粗衣淡饭。现在这花花世界,每样都很方便,有些东西可以不必用手拿,不必用脚走路,都很方便。但我们出家人修行应该观想:依照祖师们的修行遗轨来修行,才能了我们的生死路。我们今天不是为享受来出家,是要修衣、食、住……的淡泊,宁可被社会看不起,一切比不上社会人,如果被社会人看得起,就有爱别离苦,又成生死轮回。被社会人看不起,就少攀缘心、妄想心,好专心用功。
自己本来的面目,要靠自己悟出来的。听,仍是属于六尘外面的境界。修行是修什么?是要修衣、食、住的淡化,去除贪、瞋、痴,不讲究衣、食、住的舒适,不要和世俗人一样,否则就变成了政治法门。苦行是要我们得解脱,要清楚去的一条路,去解脱生死。
现在的人不管在家出家,生活都很好,灾难比较多,深着香、味、触的喜爱,痛苦也比较多。
出家人不要有贪念,才能除烦恼、去除贪瞋痴,不要和在家人一样,吃要吃好、睡要睡好,出家修行谦说贫僧,就是每一样要愈简单,才愈有修行,不是愈充足,否则贪念还存在,而他也说他在修行。妄想是从贪念生出来的。
再说舍身,舍身是什么?就是粗衣淡饭。穿的是三衣,没有说要穿好的,每一样都舍离,每一样都不能和社会的人相比,这才是修行。如果和社会人相比,就又有爱别离苦。
修行当从粗衣淡饭下手,而现在整天都在讲究吃的、穿的,修行本是要消业障,现在倒把福慧吃下去,业障也随之而来。
出家修行要吃苦,不要着我相,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我们身穿的是染色衣,只要干净整齐,也不输人家。如果出家人太享受,则在家人不会想供养,若出家肯吃苦,在家人就会想供养我们。
以前在大陆丛林,穿的是染色的麻布衣,就是在家人办丧事时,披麻带孝穿的那种麻布,吃的是很稀的稀饭,配的是简单的菜,没有像现在吃的是干饭,又有这么多的菜。
出家修行不要像在家人一样,犀牛望月,要穿好、住好、吃好,到后来就要披毛戴角还。
出家为求解脱——要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——于衣、食、住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中不起贪念。
在吃的方面,出家人是人家布施什么就吃什么,不执着、不贪求,少一些、坏一点也吃。否则吃太多、吃太好,业障不易消,如又起贪念,则仍在轮回中。其实真正说起来,什么东西拿去化验也都有毒,如水中也有毒,人家都这么吃,我们就跟着吃,不起烦恼挂碍。
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,吃多了就难消化。
以前饭菜都很简单,煮罗汉菜,而现在比较讲究吃,出家众和世俗人吃得一样好。
不要着色相讲究穿着。否则,这样做也不是、那样做也不是,舍不得弄脏衣服,这就不能为常住工作,反而被衣服度走了。
出家就是要对衣食住看淡些,不要太讲究,一切随缘,也不要太执着,否则易生烦恼,人家煮什么我就吃什么。
修行就是要下心,衣食住都简朴,要粗衣淡饭,如果过于讲究衣食住,就和在家人没有两样。看淡这些衣食住,才能去掉贪瞋痴,如果生活太充足则欲望大,贪念愈多。应该把一切习气去掉,因为贪瞋痴把真如本性蒙蔽住,心里不干净,真如本性也永远不能显现。若要下心,当从衣食住日常生活着手。
吃东西吃饱就好,若要求色香味,就是给嘴巴做奴才,胃肠多忙碌,吃太好,脑子又会乱想,容易散乱迷糊。一切简单就好,只要吃得饱,肚子不饿,穿衣能遮身、能御寒就好。
若着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则智慧不能开,要想办法去掉它。
多吃多忙碌,人在做事情时不会想吃,闲下来时就会想吃东西。吃习惯了,时间一到自然而然就想吃,少吃少忙碌。
贪一样就有很多样出来。
出家修行,就是要修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修五蕴皆空、粗衣淡饭,离香、味、触、法,也不是教你不要吃饭,或越吃越少,而是要顺其自然,要正常,要无所挂碍,如果有“我”、“吃多少”的观念,那就是执着了,故意不吃,火气会上升,不能修行。所以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好了,不可贪。
这个世间不是给我们贪的,贪人家多少就要还人家多少,出家就要知足,要死心来修,不要一直向外贪,贪到了便是欠人,要还人!一只鸟到处飞,一天的目标是找吃的,我们也是为了三餐,可是小鸟吃饱就好了,不再去贪;而我们为了吃,贪念更加多。
释迦佛在世时,还要出去托钵,托得到东西就有得吃,托不到就要饿肚子,要吃一餐都很困难,很苦,就是有苦,才能舍身,所以修行悟道就很快。
以前大陆承天寺,吃的是腌的菜梗子,长虫发臭了,就用竹网子把虫捞去放生,才拿来煮,臭味飘到山门外,信徒闻了说会吐,我说:你如果去吃了还会开脾胃喔!台湾出家众衣食充足,如要吃好、穿好,贪念在就无法舍身,俗心不断,修行较难,隔夜的菜就不吃,只差没擦粉上妆而已,全是世俗的念头,怎么会有愿力?事情稍不顺心就会起烦恼,所以要常观照信施是怎么来的?以前的人是怎样地苦修?我们现在衣食不缺,更应该加倍地知足,勇猛精进来修行。
网友评论
圣空甘露公众号
佛成寺公众号